數位化教學近幾年被炒得沸沸揚揚,例如前幾天登上各大平面或網路媒體版面的「賈伯斯學校」,而台灣其實對此不陌生,早在2005年就有台北市中崙高中推行的「未來校園」計畫。利用資訊科技,鉛筆和紙張被觸控和螢幕取代,知識的圖像化會變得更加快速,而學生對於上課內容的互動性也會提升。但是這樣創新的教學方式一直備受爭議,其中一項就是注意力的分散。
有一部分的論點認為,當學生在使用科技產品時(如電子書或平板電腦),他們的注意力會被分散到其他地方像是遊戲或是社群網站。對於這點我百分之一百同意,就算是使用電子墨水的Amazon Kindle裡面也有很好玩的數獨,更遑論有著將近一百萬個Apps的iOS平台了。而同樣地,網際網路更是能夠提供學生除了發呆以外的選擇。
不過我想這些並不是科技所引起的-就算科技加劇了這些因子的影像力。從最簡單的遊戲-圈圈叉叉-開始,所有需要的工具只是筆和紙而已,想想看只需要筆和紙,我們就打發掉了多少學生時期的無聊時光;網路上流傳著學生在國文課本上表現的無比創意,也再再體現了只要兩項最基本的學習工具就能達到的娛樂效果。沒錯,在iPad上的遊戲隨便一個都比圈圈叉叉或是走迷宮好玩太多太多了,但是娛樂的程度真的是參與的誘因嗎?還是只是遊戲體驗的提升?難道每個人都會全神貫注在課堂上?科技就算是讓遊戲變得更好玩變得更有娛樂效果,但是這並不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分心的藉口。
我不是說每個學生都會選擇遊戲而非上課,而是認真上課的學生本身就不會受到遊戲的誘惑影響。同時,Apps對於專注於課業上的學生更是有極大的助益。我想很多人都在問完英文老師一個單字的解釋後得到「我不是字典」、「去查字典」的回應,不過有了科技,隨手一查Dr.eye,各種解釋例句甚至自源通通給你,搞不好比原本會從老師得到的答案還要更充足。
社群網站不可否認地是一個非常大的分心,許多人都已經有著所謂「社群網站恐懼症」,每十分鐘不看一下Facebook就會有如毒癮發作般地坐立難安。但是網際網路是不只連結了人同時也連結了知識,迫使大英百科全書數位化的Wikipedia上有的條目已來到將近七十萬。再學識淵博的老師也沒有辦法提供如此龐大的資料,學生論壇也將課業的討論提升到更大的規模-不只是人數上也是地理上,而Google更是被許多人認為「有什麼問題就Google一下」的大神。
我想說的是,注意力不集中對於每個學生而言都不一樣,並不是用了iPad當教材所有人就會去玩神魔之塔然後在上課期間轉轉轉,也不一定拿著手機在划的人就一定是在跟別人Line而不是在查第四共產國際是在幹嘛。當然,如果有可以將其完全屏除的解決方法一定很好,像是開發一套完全不一樣的OS,並且整合教師教學經驗,設計出專門用來教學的裝置,或許是完全一昧的複製紙本教學的經驗;也或許,能夠運用新的科技發展出新的教育。